一、新光遺址概況
永平新光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永平縣城東部的新光街兩側,新建的東西大街(博南路)橫穿遺址之上??偯娣e40000平方米。
該遺址發現于1993年5月,客運站、交警大隊建房挖基槽時,掘出大量陶片、石器等,后經州文物管理所調查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查,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。12月4日,省文物管理委員會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機構領導及專家共同現場考察了遺址,為此,省州文物部門及縣人民政府決定按照《文物保護法》的規定,堅持“保護為主,搶救第一”的方針,堅持“既有利于文物保護,又有利于城市建設”的原則,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發掘。并依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該遺址的搶救發掘。先后發掘五次,長達三年之久,共發掘2700平方米。
考古隊由省州縣三級聯合組成。
第一期:發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開始,進行東大街南側10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。
第二期:1994年3月進行東西大街北側300平方米的發掘。5月,為了確保地下文物安全,避免遺址遭到破壞,對整個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。即東西大街以南,集中分布有兩片。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,公路路坎上面臺地,面積350平方米;二是縣交警大隊辦公室住宿樓以東,客運站大樓以南的院心部位,面積700平方米。
第三期:1994年10月發掘新華書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積。
第四期:1995年11月,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發掘300平方米的面積。
第五期:1996年1月,為配合東大街暢通又發掘700平方米的面積。
二、遺址堆積情況
從已經發掘的范圍來看,可以劃分19個層次和部分獨立的遺跡現象。其中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層位10個,其余均為明代及其以后的層位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堆積厚的地方可達2米多。最薄的地方僅有斷層分布。
三、遺址和遺物情況
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有灰坑、溝、房子等。在溝底發現大量碳化稻和植物籽實。房子均為干欄式或半地穴式建筑。
出土遺物包括石器、陶器兩大類。石器均為磨制的石斧、錛、刀、鐮、鏃礫石等,尤以石錛、石鏃數量及類型較多。
陶器比較復雜,主要器類為罐、尊、壺、缽、缸、盆、杯、器蓋、勺……另外尚有空三足器。陶器的制法均為手制,以夾砂陶為主,陶色主要為灰色或深灰色,或褐色、晚期紅陶漸多。陶器紋飾很復雜,主要的有附加堆紋、刻劃紋、戳印紋、晚期又大量出現花邊口、波浪紋、圓形紋、菱形紋、渦紋、之字紋、網格紋、葉片紋等。陶器器形及紋飾由早至晚有著明顯的演變關系。大致可以分為三期,代表著同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。
四、遺址的年代及價值
新光遺址的年代,通過北京大學碳14測定距今3700至4000年左右,為云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。
該遺址是我省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新石器遺址。其層位關系和文化內涵都很豐富,出土石器和陶器都有獨特的風格,尤以陶器造型及紋飾為其他地方所不見,其范圍處于怒江、瀾滄江、洱海并流地區。而與其新石器時代所處地形有不同。因此,該遺址文化內涵所代表是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,專家稱為“新光類型”。
新光遺址至少可以分為三期,因此,對研究云南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具有重要意義。這一遺址又處于我國邊境地區,它對研究我國古代邊境地區考古學文化面貌,研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,研究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在代文化關系,研究古代文化的族屬問題,以及云南青銅文化的起源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,是不可多得的材料。
五、新光遺址形成時的周圍自然環境
在發掘中取出孢粉樣品6袋,由云南煤炭學院測定分析,新光遺附近的植被是稀疏針葉林——草地。在松柏植物構成的稀疏葉林中散布有極少闊葉樹。如,櫟、樺、榛、柳、栗及楊梅等灌叢。當時遺址附近有平原和丘陵,也存在一定規模的淺水湖泊。當時古氣候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條件。這一地帶為山間盆地銀江壩的邊緣地帶。地勢平緩,。銀江河從遺址西面的城鎮中心由北向南緩緩流過。海拔1600余米。
六、新光遺址的社會經濟文化
新光遺址新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基本地理條件除了依山傍水,有較平坦的地面便于人群棲息、活動外,附近還有肥沃的土地和廣闊的森林帶、農耕、畜牧、原始手工業等均較為便宜。用于砍伐、開墾、耕耘、穗割的不同類型的石斧、石錛、石刀,證明當時已有穩定的農業種植。根據工具功能,耕地灌溉條件和民族學資料判斷,碳化稻的測定,所種莊稼可能屬旱地作物,與原始農業相伴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部門是飼養業,已發現的骨有牛齒。并已出土較多的石鏃、石矛,表明狩獵、捕魚、采集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從發現的大量陶器,紡綸和房屋遺跡看,當時的制陶、制石、紡織等手工業到晚期已有長足發展,其中陶業生產最為發達。數量、類型眾多的陶器被廣泛應用于許多生產生活領域,如:儲藏、盛器、載運、紡織等。裝飾在陶器、石器上的紋飾日趨繁美規范。少數小型石斧還挑選、揀白、青、綠色玉石制成。
從發掘出來的工具、陶器和裝飾的造型結構以及器物上圖案和繪畫的內容,都反映了當時人類已有逐步發展的審美觀念。從碳化稻和植物籽粒以及狩獵工具的出現,說明當時人類已開始種稻和打獵相結合的生活方式。
新光遺址的發現,彌補了歷史上對永平歷史認識的不足,它把我縣的文明歷史推向前了一千多年,為了解永平,認識永平,擴大永平的知名度做出了貢獻。
資料來源:永平縣人民政府網
http://www.ypx.gov.cn/ypxrmzf/c100733/201907/7972a2a80d404acdb8158d634a288694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