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貫古村落景區地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梅花山南麓,坐落于福建新羅萬安鎮山間丘陵盆地中,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、中國傳統村落、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。村莊四周群山環抱,一條小河穿越而過,被譽為“梅花山中的的一顆明珠”和“海西香格里拉”。村莊古跡林立,保定廊橋、觀音庵、積靈宮、關帝廟、節孝牌坊、溫氏家廟、溫兆鳳故居等見證了竹貫歷史的變遷和昔日的繁華與榮耀,是目前閩西古跡群保存最完好的村莊之一。此外,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以及土紙生產、紙燈制作、背新娘、慶元宵、中元祭祖等民俗風情豐富,使竹貫這個歷史文化名村煥發出醉人的芬芳。
簡介
龍巖萬安素有新羅區的“西伯利亞”之稱,而竹貫村則是萬安最邊遠的村落,地處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腹地。竹貫古村落作為保存完整的古老村落,這里包含著十二公王庵、觀音庵以及儒士溫大紹妻曾氏的節孝坊。
交通
自駕車線路:出龍巖市區沿省道203線往東,至雁石鎮蘇邦村附近左轉上萬(安)蘇(邦)公路繼續行駛約80分鐘即到。公交車路線:龍巖市公交公司(體育中心旁)乘坐到萬安梅村中巴車。再轉車或包車即可到達。
景觀
古舊廊橋——浪門金鎖橋,原名保定橋,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,為不使財富外流,而易名“浪門金鎖”橋,以鎖住財富,其風格石砌單孔廊橋,南北向橫跨村口竹貫溪之上,橋面原有廊亭。
最古老的建筑——積靈宮,始建于宋末,元至順元年重修,單體樓閣式二層,重檐歇山式葫蘆攢尖頂,坐西朝東,建筑全部用木料建成。一層供奉溫姓先祖及幕僚追隨唐太宗在征戰中有功的12位將軍神位,因此又稱之十二公王庵。
關羽敬奉處——關公廟,始建于清嘉慶年間。樓閣式庵堂,坐南朝北,建筑全部用木料建成。外觀三層,重檐歇山式葫蘆攢尖頂,二、三層外斗拱結構細密,工藝高超,庵內一層正廳供奉關羽和周倉塑像。
塔式庵堂——觀音庵,該庵建于明萬歷年間,位于村口竹貫溪中,建在三層用三合土夯筑的臺基上,坐南朝北,外觀三層,內為二層,重檐歇山式葫蘆剎,通高10米,該庵全部用木料建成。一層四邊為柵欄式通廊,內天花頂為斗拱式隼卯盤旋而上,每層均有類似飛天的橫杠支撐重量,結構精巧。一層正廳內供觀音、善財童子塑像,三層外壁彩繪八仙緣。
牌坊式建筑——節孝坊,是為旌表故儒士妻曾氏而立,坐北朝南,大理石質地,寬高各8米,三門。清嘉慶十六年,清帝頒旨,為表彰竹貫村已故儒士溫大紹妻曾氏節孝有方而建。正門頂部刻有“圣旨”,中為“節孝”兩字。邊聯:“貞白矢鋒年九月孤兒勤鞠育 榮褒來艾歲千秋崇祀立馨香”,是新羅區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節孝坊。
資料來源:龍巖市人民政府網
http://www.longyan.gov.cn/sqk/lybk/fjms/201809/t20180905_1336200.htm